《唐诗三百首》第085首|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本文古诗内容属于公共文化遗产,注释解析由综合《唐诗三百首注疏》(章燮注)、《唐诗鉴赏辞典》等权威资料原创整理,引用典故均已标注出处。文中插图源自公共文化领域/CC0协议历史艺术作品,系为学术传播目的使用。
【随记】
依序漫录《唐诗三百首》,以键代笔,缀文诗间,文心依旧,与君共品千年诗韵。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满
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
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蛩
羁旅长堪醉
相留畏晓钟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唐朝诗人,官至容管经略使。少从萧颖士学,受刘晏荐举入仕,历任秘书正字、东阳令、抚州刺史等职。其诗题材广泛,既有《女耕田行》等反映战乱之作,也有《兰溪棹歌》等清丽山水诗,尤擅五言,《江乡逢故人偶集》《三闾庙》传诵甚广。诗风婉约,注重理论,著有已佚《诗论》。《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1. 江乡:江南故乡。故人:旧友。偶集: 偶然与同乡聚会。
2. 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
3. 城阙: 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
4. 千重: 千层,形容夜色浓重。
5. 会:聚会。
6. 翻疑: 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7. 风枝: 风吹动树枝。惊暗鹊:一作“鸣散鹊”。暗鹊:指夜间的乌鹊,古人认为乌鹊夜不安巢,是不祥之兆。
8. 露草:沾露的草。泣寒蛩(qióng):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
9. 羁旅: 犹漂泊。长:一作“常”。
10. 相留:挽留。晓钟:报晓的钟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唐安史之乱后,戴叔伦宦游羁旅期间。诗人在江南某客舍偶然遇见同乡故友,短暂相聚时悲喜交加——"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道出他乡遇故知的惊喜,而"天秋月又满""风枝惊暗鹊"则以秋夜凄景烘托孤寂。欢聚转瞬即逝,天明又将分离,"羁旅长堪醉"道尽借酒消愁的无奈,深刻反映了战乱年代文人漂泊无定、聚散无常的普遍心境。全诗在偶遇的欣喜中暗含深沉的人生感慨,成为中唐士人羁旅情怀的典型写照。
‘【译文】
秋夜圆月高悬,长安城楼浸没在重重夜色中。
与江南故友意外相聚,恍惚间竟疑是梦中重逢。
风吹枝梢惊飞栖鹊,露湿秋草寒蛩哀鸣。
漂泊之人本该长醉消愁,却怕天亮钟响催人分离。
【赏析】
结构:首联写景铺垫,颔联叙事点题,颈联以景衬情,尾联直抒胸臆。
手法:虚实相生(“梦里逢”)、以动衬静(惊鹊、泣蛩)。
情感:羁旅之愁、他乡遇故知的悲喜交织。
诗眼:“畏晓钟”三字道尽聚散无常之痛。
【名家点评】
陈婉俊补注:“‘翻疑梦里逢’五字,真乃情至之语,与老杜‘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同妙。”
《唐诗别裁》:“戴叔伦五律,清深不迫,此篇尤得含蓄之致。”
互动话题:
1. 颈联“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蛩”如何通过意象传递情感?
2. 为何诗人选择“秋月”“寒蛩”等意象?与主题有何关联?
3. 此诗与戴叔伦其他羁旅诗(如《除夜宿石头驿》)风格有何共性?
4. 现代人漂泊他乡时,是否仍有“偶集客舍”的惊喜?如何维系旧谊?
5. 诗人借“寒蛩”表达孤独,现代人常用哪些意象替代?
#唐诗三百首 #键阅漫行 #诗间拾遗
待续诗抄:086首| 卢纶《送李端》
7月16日于东莞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