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20首经典宋代诗词:粽香飘万里,祝君顺遂安康
—【01】—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端午节这一天,山村里充满了仪式感的气息,石榴花不知不觉间已经开得繁盛。
家家户户的粽子都包成了两角状,艾草束则被插在屋檐或高高的帽子上,驱邪纳福。
按照旧时习俗,人们纷纷储存起药材,即使是病弱的身体,也要点上雄黄酒,以求安康。
当夕阳西下,一天的忙碌与仪式终于结束,带着满足与放松,对着眼前的杯盘,发出会心一笑。
—【02】—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
云安酒浓麴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回。
——宋·范成大《竹枝歌》
五月初五,山间的岚气渐渐散开,南门外,龙舟竞渡的场面吸引着人们争相观看。
云安的酒浓郁而醇厚,酿酒的麴米也格外便宜,因此家家户户的人们都喝得酩酊大醉,互相搀扶着回家。
古时端午,不仅有龙舟竞渡的激情,更有美酒带来的欢乐。
—【03】—
纵有灵符共采丝,心情不似旧家时。
榴花照眼能牵恨,强切菖蒲泛酒卮。
——宋·朱淑真《端午》
即使身边有辟邪的灵符和五彩的丝线,但此刻的心情,已然不像往年,在家中过节时那样轻松愉悦。
那鲜艳夺目的榴花,竟也牵引出无尽的愁绪,让人心生怨恨。
只好强忍着悲伤,切下菖蒲,让它浮在酒杯中,借酒消愁。
朱淑真作为一位深闺女子,其词作多闺怨之情。
端午本是团圆欢乐的节日,却因某种离愁别绪,使得节日的美好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
榴花的艳丽反衬出内心的苦闷,强饮菖蒲酒,更显出无可奈何的自我慰藉。
—【04】—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梅尧臣《五月五日》
屈原早已沉入江底,楚国之人为他哀伤不已,这份悲痛却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
他生前又何曾抵挡住奸臣的谗言诽谤?
如今,人们只是徒劳地想要驱逐那些传说中的蛟龙。
屈原在世时的愤恨与不甘并未消散,而今人们却仍在追寻他逝去后的踪迹。
那沅湘的碧绿潭水,映照出两岸千重山峰的壮丽,却映照不出他内心的悲凉。
并非单纯的纪念,直指屈原沉江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奸佞当道、忠臣受谤的悲剧。
诗人感叹世人只知形式上的纪念,却未能真正理解屈原的遗恨。
—【05】—
相传楚俗试兰汤,一枕南薰日正长。
门掩绿阴无个事,起来烧过午时香。
——宋·连文凤《端午》
相传在楚地,人们有端午沐浴兰汤的习俗。
午后的阳光,带着南风的温暖,白昼显得格外漫长,枕着清风,享受着这份悠闲。
柴门被绿色的树荫半掩着,仿佛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可做,我便起身,点燃一炷午时香,任由香气弥漫。
没有提及龙舟竞渡的喧嚣,也没有沉浸于屈原的悲情,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日常的悠然自得。
—【06】—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宋·杨万里《端午独酌》
端午节,独自举杯,仿佛在邀请那盛放的榴花共饮。
那用艾草扎成的人形,简直要笑话我这个老头子的狂放不羁。
屈原用子兰佩戴,用赤口言语来辟邪除秽,又有何益处呢?
那屈原的红船魂归江底,如今看来,又有什么妨碍呢?
甚至觉得,今天吃下的团粽,到了明天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而今日的菖蒲,又能散发出多少香气呢?
庆幸自己一生没有像屈原那样遭遇坎坷,如今,或许可以效仿渔父,将这份悠然自得谱写成一曲篇章。
—【07】—
画舸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鬥时新。
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
——宋·胡仲弓《端午》
装饰华丽的游船在湖水边纵横穿梭,彩色的丝线和香糯的角黍(粽子)竞相登场,争抢着节日的风采。
年复一年,每到这天,人们都沉醉在节日的喧闹和欢愉之中,又有几人能真正地凭吊屈原的“醒魂”呢?
在热闹的背后,质疑人们在狂欢中是否遗忘了节日的真正意义。
—【08】—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赵蕃《端午三首》
不必再说什么投诗汨罗江了,如今姑且享受这片刻的欢愉,又能奈何得了屈原的逝去呢?
曾听闻,为了求得福祉,人们会将愿望寄托在木头做的佛像上,不妨我也试着向艾草扎成的小人祝祷一番吧。
忠言不被采纳,最终竟沉江而死,只留下那星辰般璀璨的文章,照耀后世。
为何还要举杯痛饮那菖蒲美酒呢?
愿为你击节,高歌一曲。
年复一年的端午节,总是风雨交加,仿佛是为了屈原哭泣他昔日的冤屈。
找谁去倾诉这些呢?
只有舍南舍北的鹁鸠在声声啼鸣,徒增寂寥。
质疑世俗的祭祀形式,更看重屈原文章所承载的精神。
—【09】—
三山漂渺蔼蓬莱,一望青天十里平。
千骑临流搴翠帷,万人拥道出重城。
参差螮蝀横波澜,飞躍鲸鲵斗楫轻。
且醉樽前金潋滟,笙歌归道月华明。
——宋·程师孟《端午出游》
三山在烟霭中缥缈,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一望无垠的青天十里平铺。
上千名骑兵来到水边,卷起翠绿的帷帐,上万人簇拥着走出重重城池。
那高低错落的龙舟如彩虹般横卧水面,飞速的鲸鲵般划桨轻盈。
且让我们在酒杯前尽情沉醉,那金色的酒液在杯中闪耀,笙歌在归途上回荡,月光皎洁明亮。
—【10】—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张耒《和端午》
龙舟竞渡的背后,是千年来深沉的悲哀和冤屈,屈原的忠魂一旦离去,又怎能再回到人间?
为国捐躯,如今还有什么留下呢?只有那一部《离骚》流传于世间。
他将龙舟竞渡的场景与屈原的悲剧命运紧密相连,指出竞渡的意义在于对千载冤魂的凭吊。
感叹屈原为国捐躯的悲壮,他留下的精神财富《离骚》却永垂不朽。
—【11】—
悠悠南北各天涯,欲望乡关眼已花。
忆得亲庭谁共语,应怜游子未还家。
——宋·杨时《端午日》
南北相隔,路途遥远,仿佛天涯海角。
极目远眺,想要望尽故乡的方向,可双眼早已模糊,只留一片迷蒙。
回忆起家中的亲人,此刻又有谁能与他们倾心交谈呢?
他们心中,或许也正怜惜着我这个远在他乡、未能归家的游子吧。
在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团圆欢庆,而身在异乡的游子,却只能望穿秋水。
—【12】—
记得当年年少时,兰汤浴罢试新衣。
三三五五垂杨底,守定龙舟看不归。
——宋·黎廷瑞《端午东湖观竞渡》
清晰地记得,当年还是个少年的时候,在端午节沐浴了兰汤,换上崭新的衣裳。
那时,三三两两的伙伴们聚集在垂杨柳之下,目不转睛地盯着龙舟竞渡,即使天色将晚,也不愿离去。
童年端午,充满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13】—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细密的汗珠微微浸透了碧绿的轻罗衣衫,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要用芬芳的兰草水沐浴。
那兰草的香气与沐浴后的香泽,将弥漫在晴朗的河川之上。
五彩的丝线轻轻缠绕在红润的玉臂上,小巧的辟邪符斜挂在乌黑的发髻旁。
只愿与心爱之人,能够相守千年,情意绵长。
—【14】—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宋·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蒙蒙细雨打湿了黄昏,端午节,我却独自紧闭房门。
巢中的燕子已经带着雏鸟飞远,离去的背影令人黯然神伤。
空自对着屋梁,寻找它们曾经栖息的痕迹。
这客居的屋舍,寂静得如偏远的乡村。
可惜无人能与我一同举杯,分享这节日的喜悦。
唯有窗外的莺啼,仿佛能懂得我此刻的愁绪,它们殷勤地鸣叫着,那叫声,似当年枕边爱人的情话私语。
—【15】—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宋·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在端午节这天,高声吟唱《楚辞》,以此来凭吊屈原,但时光匆匆,天涯的节序流转不息。
院中的榴花虽然艳丽,却不如我思念之人的舞裙那般鲜红。
我的心意,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呢?
一曲歌罢,只剩下满帘清风。
万般世事,都压在一人身上,叹息自己已垂垂老矣。
墙角的葵花(戎葵)依然绽放,如凝着微笑。
酒杯里的深浅,与去年无异。
试着将杯中的酒水浇向桥下,只愿它能随着流水,今夜抵达湘江,与屈原的忠魂相伴。
—【16】—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时节,石榴花开得艳丽,如火般烘托着夏日。
翠绿的杨柳被雨水打湿,枝条沉甸甸地低垂着,显得格外娇柔。
家家户户的五彩新丝缠绕着香甜的角粽,金色的盘子里盛着粽子,又送来那轻薄的生绡扇子,上面盘绕着精美的双凤图案。
这正是人们用兰草水沐浴、驱邪避秽的时节,亲友们围坐一堂,共饮醇美的菖蒲酒。
树叶间,黄鹂鸟时不时地啼鸣几声,那声音带着几分初醒的慵懒,却也轻易地打破了纱窗外宁静的午间好梦。
—【17】—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宋·苏轼《南歌子·游赏》
远处的青山,像美人紧蹙的歌眉一般,带着一丝含蓄的韵味;
湖面的波光流转,恰似醉酒之人迷离的眼波。
此时,游人们都登上十三楼,尽情俯瞰这片盛景。
人们不再羡慕那竹西的歌舞升平,也不再留恋昔日繁华的古扬州。
桌案上摆满了香甜的菰黍(粽子)和美味的昌歜(菖蒲酒),美酒从精美的玉壶中倾泻而出,斟满了玉杯。
不知是谁家传来那高亢的《水调歌头》的歌声,歌声绕着碧绿的山峦飞向远方,久久不散,连天边的晚霞也为之停留。
—【18】—
艾叶斜枝短,菖蒲瘦节长。
绿云依鬓乱,红雪落杯香。
风物江淮似,功名岁月忙。
泽间人吊屈,应有泪浪浪。
——宋·饶节《端午日二首 其一》
艾叶的枝条斜斜地伸展着,显得有些短小;菖蒲的茎节修长挺拔。
女子的鬓发如绿云般散乱地垂下,红色的石榴花瓣如雪片般飘落,带着香气落在酒杯中。
江淮一带的风物景色,与此地似乎并无二致,而我为了功名,在这忙碌的岁月里奔波。
人们都在凭吊屈原,想必他们的泪水正汹涌而下。
—【19】—
晓糁浦玉泛琼浆,臂结红丝暗自伤。
莫漫相逢宜楚节,独娄清梦隔潇湘。
——宋·张玉孃《端午》
清晨,浦江上的玉粒(粽子)散发出米香,美酒如琼浆般泛着光泽。
手臂上系着红色的丝线,内心却暗自感到悲伤。
不要随意地以为,在端午这个楚地传统的节日里,彼此相遇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独自编织着清远的梦境,然而那梦境,却与遥远的潇湘之水相隔。
—【20】—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手臂上缠绕着虎符,美好的端午节又来到了。
门前艾草和菖蒲青翠欲滴,天空中纸鸢在淡淡的云霞中翩翩起舞。
粽叶的香气飘出十里之遥,人们对着美酒,带着祭祀的器具,来到江边。
龙舟在江上激烈争渡,岸边传来阵阵助威的呐喊,人们凭吊祭奠江水中的屈原,诵读着他的辞赋。
然而,想到那楚怀王的昏聩无能,不禁令人感叹;
秦国吞并楚国的悲剧,更让人悲戚不已。
我这个异乡的客人,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不知不觉间,鬓发已添了多少白发。
曾经在“新亭”相聚的士人,朝夕相对,泪水流尽,只剩下陵阳的荒冢。
汨罗江边的沙洲上,屈原早已逝去,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在世间回响。
【免责声明】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