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春。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时突遇风雨的经历,表达了词人面对逆境时的旷达胸怀和超脱精神。
作品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品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从容不迫的态度,下片则通过雨后天晴的景象,进一步表达了词人豁达的人生观。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一句,既渲染了雨势的猛烈,又表明了词人对外界干扰的不屑。“一蓑烟雨任平生”则展现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泰然自若。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点明了词人超然物外、不计得失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时突遇风雨,同行者皆感狼狈,而苏轼却毫不在意,雨停后写下此词,借以抒发自己虽处逆境却不畏挫折的旷达情怀。
中心思想:
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面对人生风雨时的乐观态度和超脱精神,展现了其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胸怀的人生信念。
这首词语言诙谐,意境深邃,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