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风雨,半生豁达的北宋诗魂: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一生虽屡遭贬谪,却始终以豁达之心笑对人生风雨。
少年得志,初入仕途
苏轼出身于四川眉山的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亦知书达理。他自幼聪慧,21岁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曾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青年时期的苏轼怀揣治国理想,任凤翔府签判时写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朝气。
乌台诗案,人生转折
44岁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政敌罗织罪名,以“谤讪朝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场危机几乎让他丧命,幸得亲友营救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的困顿岁月里,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他在逆境中对人生的顿悟。
颠沛贬途,诗意人生
此后苏轼的仕途愈发坎坷,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偏远的海南儋州,越贬越远。但他从未被苦难击垮:在惠州,他发现荔枝之美,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办学堂、兴教化,让海南文风渐起。即便身处绝境,他仍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用幽默化解悲凉。
豁达辞世,影响千年
1101年,遇赦北归的苏轼在常州病逝,享年65岁。他的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民生的关怀。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豪放洒脱,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但愿人长久”的温情。
苏轼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文人的生平,更是一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精神,跨越千年仍激励着每个在困境中寻找光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