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之十七: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原本计划是要写一篇解读白居易《长恨歌》的文章。但是,因为眼部做了一个小手术,连着好些天眼睛都不舒服,一看手机就流眼泪,只得暂时搁浅了这个计划。
但是,写文章也不能信口开河,我还得收集资料。没办法,只得改变原来的阅读方式,将看书改为听书,将看视频改为听视频,其中的过程甚是无趣。
不过,这样也好,原本喜欢熬夜的我变得早睡早起。
昨天,当我听到元白之谊的时候,里边引用到元稹的《离思.其四》中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旁白的解说词是将《离思》五首归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悼亡诗。
但是,元稹的这五首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首爱情诗,而不是悼亡诗。
据我分析,这首诗不仅不是悼亡诗。甚至有可能这首诗也不是写给他的亡妻韦丛的。
离思【其四】.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
爱好诗词的朋友大都知道,在古诗界元稹的悼亡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他的《遣悲怀》三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有流芳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这三首悼亡诗,写尽了他的妻子韦丛为人贤淑,惠德,大度。
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
那一年,20岁的韦丛嫁给24岁的元稹。
韦丛嫁给元稹的时候,元稹的人生才稍有起色,但依旧是一事无成,生活尚要靠人救济。
元稹十五岁参加科举,二十岁参加贡举,二十六岁与白居易等十八人一同登科。元稹是十八人中的佼佼者,他取得第一名。
元稹一出道便才华四溢,因此深得太子少保韦夏卿的欣赏,才将幼女嫁与了她。
因此,元稹在《遣悲怀.其一》中写道“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娶到这样的女子,人生是何其之幸。
公元809年,这一年,元稹仕途顺利,年仅30岁已是监察御史。
而韦丛却于这一年的秋天病逝。
这一年,是元稹生命中最精彩,也是最灰暗的一年。
《遣悲怀·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今人常常引用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便是出自这首诗的第二首的最后一句。
从这三首悼亡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元稹对韦氏的情是真情,痛是真痛。
他在《遣悲怀.其三》中写道:“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多)是几多时。”是什么样的痛,才能让诗人发出“百年都(多)是几多时”这样的问来。
所以,无论元稹的一生有过多少红颜知己,有过多少荒唐的露水姻缘。韦丛依然是元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她的出现温暖了落魄的元稹。她的贤良淑德像一盏明灯一样,照亮早期迷茫的青年元稹,赢得了元稹打自心底里尊重思念。
就《遣悲怀》中元稹表露出来对妻子韦丛的感情,我相信他是真心实意的。
至少,通过这三首诗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元稹心中无限的追思,无比沉重的哀伤,还有深深的自责。
他在最后一首诗中写道:“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为什么要说“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一句一度让我深深的不解。
就算以元稹的经历来说,他的一生虽然有过年少时的沉寂,有过青年时的寄人篱下。但是,元稹的出身并不算太苦,与韦丛婚后有老丈人这棵大树的庇护,自己又是中书省校书郎。虽然不是什么高官厚,但也算不得贫寒人家。
对于“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这样的句子我们也无需太过当真。
那么,为什么元稹自己也认韦丛和他过得并不是那么开心呢?是什么事情让韦丛不开心?
事情还得从元稹的少年说起,元稹和白居易一样,年少时也有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初恋都被无情地拆散。
白居易的初恋湘灵是渔家女,元稹的初恋是他的表妹崔双文,也就是元稹所写的自传体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
《莺莺传》也是元剧《西厢记》的母本,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这个出处。由此,我们也可以窥探到元稹的才华。
元稹与崔双文的恋情也是以棒打鸳鸯收场,
所以,有时候我想元白之谊为何如此深厚,除了同年登科,除了共同推动新乐府运动。是否,与他们有着惊人一致的人生经历也有关呢?
元稹与韦丛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段感情,之前我说过公元809年是元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元稹当上了御史,出任四川。
这一年,元稹在四川见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
一个女人,唐朝四大女才子之一的薛涛。
薛涛极负才华,人称女校书。
薛涛与李冶、刘采春、鱼玄机并称大唐四大才女。
现在有不少自媒体喜欢将元稹称为渣男,原因有三。一是元稹的原配妻子王丛去世不到一年,前一刻还悲伤得要死要活的元稹,来年就娶了第二个妻子安仙嫔。
五年之后安仙嫔也不幸去世,元稹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娶了第三个妻子裴淑。
元稹不光与才女薛涛有染,之后还与另一个才女刘采春一样有过一段恋情。这样一来,大唐四大才女,元稹一人占两。
说来说去,说了这么多,我的重点还是为了厘清《离思.其四》这首诗不是悼亡诗,甚至,这首诗不是写给韦丛的。
《离思》一共五首,这五首诗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春景,春情,春思所写。
诗中无论是行文的语调,用字,感情基础都不是悼亡诗的风格。我们从诗中更看不出伤悲之情。
它更像是元稹在怀念与某个女子度过的某一段美好时光。
诗中燕脂颊,红苏,桃花,小楼,水晶帘所描写的是一幅幅旖旎的景象。
这五首诗与前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元稹所描述的王丛形象一样吗?
特别是元稹在《离思.其二》中写道“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我们已经知道元稹是公元809年春天入川,入川后元稹便得到大才女薛涛的芳心,两人双宿双栖。
三个月后元稹调离四川,薛涛伤心作别,红装换道袍。也就是说薛涛对元稹才是真心的,只为他一人留恋红尘。
分别后的两人频繁书信往来,元稹赋诗《寄赠薛涛》,将薛涛比作汉代大才女卓文君。
《寄赠薛涛》
唐代: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的这首诗虽然表达比较含蓄,但依然可以看得出薛涛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与元稹的含蓄相比,薛涛回信则炽热多了。
春望词(其一)唐.薛涛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春望词(其四)唐.薛涛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我们从这两首诗,可以明显地看得出薛涛对元稹的感情和思念。
我们再着重看看元稹那首著名的《离思.其四》。
离思【其四】.唐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我翻看了多个版本的唐诗注解,那些专家,学者无一不是将这首诗描述成悼亡诗,诗中所写是元稹为了缅怀他的亡妻韦丛。
但是,专家们就没有认真看看诗中的内容吗?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为什么会提到巫山?
我们知道巫山在重庆,而公元809年是元稹人生中第一次入川。
元稹入川的时候,韦丛正在家乡病得死去活来。
我们都知道“巫山云雨”这个典故的来历,元稹和谁巫山云雨?是谁值得他久久难以忘怀?
毫无疑问是薛涛,偷情的快乐和刺激才会让元稹不由自主使用巫山云雨这个典故。
所以,除却巫山不是云,指的应该是薛涛,而不是他的妻子韦丛。
“取次花丛懒回顾”这句诗的意思是就算从百花丛中穿身而过我也懒得回头,表明此心只爱一人。
这是对所爱之人表明心迹,也是承诺。
如果是写给韦丛的,此时的元稹已经背叛了二人的婚姻,他和妻子也已经是阴阳两隔,完全没有必作这种虚假的承诺,让自己受到良心上的谴责。
如果,把一句理解成是他在信中对薛涛承诺是不是更合理呢?
最后那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也是如此,是对“取次花丛懒回顾”的进一步解释。
元稹和薛涛都对修道有所研究,而道法上追求的率性和纯真也让元稹对婚姻的不忠不会有心理负担。
我们也可以通过《离思.其二》那句“闲读道书慵未起”进一步来验证我这个推测。另外,《离思》这个名字何尝又不是证据呢?
更重要的是有《遣悲怀》这更有力的证据,元稹在那三首诗里提到韦丛给他留下的美好记忆都是家长里短的琐事。
而这,这才是夫妻之间正确的日常打开模式。
卿卿我我,花前柳下的浪漫大都数时候与家庭主妇无关。
综上所述,我认为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是悼亡诗,而是一首写给情人薛涛的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