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以为范仲淹是在岳阳楼上伏案写下了《岳阳楼记》?
这次来岳阳,就是为了登岳阳楼,赏洞庭湖,因而选择入住离岳阳楼不远的酒店。
关于洞庭湖和岳阳楼,宣传的还是非常广泛的。例如全国使用最多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竟有7篇文章与岳阳相关。比如四年级的刘禹锡《望洞庭》、八年级上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陈与义《登岳阳楼》,八年级下的范仲淹 《岳阳楼记》、高中语文必修2的屈原《离骚》、选修的屈原 《湘夫人》、杜甫《登岳阳楼》。
相信很多国人在读《岳阳楼记》,的时候,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临窗伏案,挥毫泼墨的景象。
然而现实很打脸,因为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没有来过岳阳,更未曾登上岳阳楼。因为当时的他正呆在八竿子打不着的河南的邓州任上呢。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应他的老友滕子京之约写的。当时被贬巴陵,也就是现在的岳阳的滕子京不考虑个人得失,坚持把破败的岳阳楼给整修好,以延续岳阳流传千年的文脉。岳阳楼修好了,他给好友范仲淹写信,希望他能为岳阳楼写一篇文章。而此时同样壮志未酬的范仲淹,由一代名相被贬为知州。相同的境遇下,他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劝慰好友,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绝句。如果没有聪明的滕子京邀请范仲淹题写的这篇《岳阳楼记》,估计岳阳楼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名气吧?
岳阳楼实在太小了,一共只有三层高,难怪宣传片里面都是俯拍。岳阳楼外形上甚至还不如岳阳公园里面的文昌阁。
现在看到的这座岳阳楼是1983年按原来的形制更换了坏了的构件。相比之下,黄鹤楼、滕王阁都是上世纪80年代用水泥结构仿建的。岳阳楼的整体结构简单概括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最大的亮点,它是三大名楼里面唯一保持原貌的纯木式结构。
可能正是因为一直是木结构,岳阳楼容易遭遇火灾。第一次是滕子京在修建岳阳楼的20年后,岳阳楼就遭遇了一次大火(1078),而后又多次遭遇火灾。加上水患、雷击、火烧和蚁害等这些天灾,好在岳阳楼名气太大,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在原址上将其复建起来,岳阳楼才得以保存下来。
以上均为本人实地所拍照片(已在头条发帖分享),证明我是真的来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