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继位时,发生政变,而反叛者却寿寝正终,发生了什么
宋朝是怎样一步步在乱世余波中建立秩序?赵匡胤陈桥兵变立国,三百余年十八帝,朝堂权力更迭间暗藏多少令人迷惑的匪夷所思?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一口气咽了,皇帝一死,这台庞大的机器立刻掉头转向。按说,皇帝殁了,早立好的太子赵恒接班,规矩就在那里,谁也不愿意折腾,可这次偏偏不太对劲。宫廷像是灌了冰水,萦绕不去的紧张感令人说不上来为什么,但大家都在等。
太宗尸骨未寒,宫门那边的气氛已诡异莫测。朝堂要员们在暗处徘徊,谁也不是局外人。眼下这局,说是宫廷政变,气息却并不腥风血雨。李太后,这会儿刚刚转过身份,身披丧服满眼泪痕,周围人却都清楚,外表悲意里,真正的权柄牢牢攥在李家手里。她的哥哥李继隆掌过禁军,说一个命令,上千人动弹;宫里最有手腕的宦官王继恩就像油滑的纽带,专管传话试水;李昌龄和胡旦掌文件起草,章奏一挥,皇帝的血脉也能变卦。
一屋子心思各异,有人紧张,有人兴奋,还有人装傻。只剩下一个稍微有点无聊的人物,吕端。他已经老道到不可思议,鼻子比狗还灵,总是提前嗅到火药味。大宦官跑来叫他“去见太后”,他装得出被吩咐的样子,思路其实早就飞快旋转。他说那就走呗,随口丢下一句“得带份卷宗”,王继恩疑心全无,乐呵呵就进档案库了。吕端动作干净利落,关门上锁,把王继恩困在里面。手脚麻利得不像个老年人,他跑向李太后,比谁都快。
宫门里外,这时候的事突然变得简单。权谋、权力,似乎都变成了一场只有两个人的谈判。吕端进来,太后泪眼婆娑,他送上最精明冷静的说辞——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宋的安稳。可是,真的是这样?两句话打动人心:太子是先帝定好的人,变不得。赵恒是正统,立了太子几年,朝中老臣全都认的。太后沉吟,哀恸和无助混在一起。吕端再不松口,该表态的就得表态。
赵恒,穿过鸦雀无声的宫殿长廊,跟着节奏走进朝堂。这场戏,封号、仪式、群臣拜表,一整套下来,宋朝的江山又披上一层稳妥的外衣。赵恒其实心里没底,到底自己能不能坐稳这张椅子?吕端却不犹豫,站在最前头。
现在回头看,这一连串操作,很多地方都让人困惑。到底,为啥这几个人非要拦住赵恒,宁可冒风险换个皇帝?按理说,不是阵营血拼,也不像争利益。谁也不曾有足够的资本和动力,甚至连李太后都没有充足理由。如果真要搞利益最大化,李太后的机会并不多啊,她不亲生,谁当皇帝,反正都不是自己儿子。如果真是要捞富贵,李昌龄、王继恩能图个啥?
从前看史书都很羡慕这些决断力极强的枭雄,其实不集体莽撞就不错。真要杀头的冒险,放在冷静状态下,没几个官员真玩得起。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会问,还不是心有不甘?就怕赵恒太软,上不来镇不住吗?可事实是,赵恒当了太子两年多,皇太子、正统,谁都不想搅混水。宫廷一部权力更替剧,夹带隐忧。
其实,原因藏在五代十国后遗症里。前朝五十三年,历史变脸比翻书快。皇帝大多意外去世,要么自尽,要么兵变,要么走到半路莫名其妙就没了。这样的惯性暴力记忆,砸在赵宋开国人的心头。年长的、知兵的,他们更信得过一位有阅历、能镇住场的兄长。顺延了前世的恐惧心理,他们以为“经验”能让江山长稳,其实未必见得。但谁能说这种担忧没道理?
讽刺的是,这一次折腾完,赵恒还不是继续做了皇帝。朝堂风波按下不提,参与者不过被贬官、疏远、冷处理。过几年回头再看,老皇太后顺顺当当地活着,王继恩郁郁而终,胡旦养病敲章,李昌龄甚至还官复原职。他们都很正常地走到老死,没有再多的波折,也没有什么滔天的灾祸跟着。
照理说,这种政变如果不是小打小闹,放在历朝历代,哪有这么草率的后果。汉唐明清,换皇帝只要失败,基本不是满宫流血,就是整族流放。而到宋朝,却带着一种不得已的宽容,好像谁也不想彻底毁掉对方。所有人都知道,在五代十国的废墟里,最大的奢望就是“别再大乱”。权力的博弈,变成了对安稳的特别执着。哪怕刀锈了,也要先把刀藏起来。
可话说回来,这场宫廷暗涌真的值得同情?看起来赵恒缺少实战班底,英明不很够,用人总是有点犹豫。可偏偏,他也不是五代那种靠武力夺位的狠角色,他的上台温顺、不像战争片。但真到了紧要关头,这群老人仿佛心有余悸,太怕再出乱子。那么,赵恒自己怎么想,他会不会讨厌这些“宫廷守旧派”?也许,他其实希望有人能顶替自己。又或许,在那种局势下,他除了捡现成的“太平”,什么都做不了。
吕端,权谋极深,老成持重。这次事件他稳准狠,后世称赞的都是他审时度势不给对手机会。但就吕端个人,他更像是时代惯性下的产物,扮演一个“把一切拉回正轨”的人。有意思的是,这正轨其实几乎全凭他一点直觉和一点点冒险。不见得他真的那么大公无私,有时不过是他看穿局面善用时机。
宫廷之外的风云,谁又能预测?刚上台的赵恒任常有什么想法,他是否夜里也忍不住担心下一批官员,又会不会像他们一样,提防所有可能的变数?没人能说清楚。王继恩、李昌龄等人,是野心过大,还是出于职责,还是仅仅害怕大宋再倒回泥潭?想得太多也没用。要是换个人重来一遍会不会完全不一样?问题可就说不完了!
**实际上,宋朝早期那帮权臣、太后们,不太是为了自己,他们怕的,是乱世轮回,是历史的鬼影。即便方法笨拙,但出发点——大概更多是担心、是恐惧。此后,他们在宋朝历史上荡起一些波澜,最终不过是一个微澜,历史的主流时光一转眼就过去了。不过这么说其实也很奇怪,难道他们真的就没有一丝自私?**
要说有没有用,现实总是充满不确定。宋朝稳定了,宫廷里的老人们慢慢卸下担忧,即便换个人,也可能天翻地覆。历史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看似离奇的政变,有时仅仅是一次群体性的自保,也许既深沉也荒唐。真理和故事总有两面,怎么解释都说得通。
宋真宗登基,开创了另一个二十五年的皇帝时代。幕后那些跌宕起伏,不过是封尘权力浮沉,但它真正留下的痕迹,其实没几个人能察觉。时间过去,朝局更迭,太后、宦官、宰相,各自走进了命运的迷雾里。宋朝的路还长着,也不会为了谁走慢半步——反正谁都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