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宋真宗封禅泰山被后人讥讽,他为什么要去封禅?
宋真宗封禅泰山被后人讥讽,认为他是为了洗刷耻辱去泰山封禅,拉低了封禅的档次。
有人说后世的皇帝因为觉得与他为伍丢人,此后再无皇帝去泰山封禅。这倒是事实,后世没有皇帝再去封禅,清康熙帝仅祭祀未封禅。
宋真宗和之前封禅泰山的皇帝如秦始皇、汉武帝、 唐高宗比确实不够看,其他皇帝都是有开疆拓土、盛世之功的。宋真宗没有显赫的武功,那他为什么要去做这种丢人现眼的事呢?真是因为洗刷耻辱吗?
宋真宗去封禅泰山应该和辽国有关。澶渊之盟后他去举行封禅泰山、祭祀汾阴的活动。
这件事,在《宋史》中寇准、丁谓、王旦、王钦若等人的传记里都有零散记载,但这些记载并非事情的真相。
根据《宋史》的说法:澶渊之战时,寇准主张皇帝亲征,王钦若主张迁都。和议达成后,真宗对寇准相当优待,寇准也因此自鸣得意。
王钦若心中惭愧不满,这种心理看似矛盾其实是人之常情。有一个人和这比较像,明朝在土木堡之变时,徐有贞主张迁都,于谦主张守卫北京,结果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徐有贞也是心中惭愧不满。
王钦若就对宋真宗说:澶渊之役的结果,其实是 “城下之盟”,寇准是把陛下当作 “孤注一掷的赌注” 罢了。
宋真宗对 “城下之盟” 这四个字感到十分羞耻,问王钦若有什么办法可以洗刷这个耻辱。王钦若说:只有举行封禅大典。
于是就谎称有天书降临,宋真宗便借此去泰山封禅、到汾阴祭祀。
不过,把封禅当作洗刷耻辱的方法,宋真宗还不至于愚蠢到这种地步。
宋朝人向来喜欢议论朝政,如果事情真像《宋史》记载的那样,肯定会有人出来起哄反对。当时虽有王旦等重臣对这有疑虑,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提出反对,由此可知其中一定另有别的用意。
《宋史真宗本纪赞》中说:“契丹,他们的君主称天,王后称地,一年中祭祀上天的次数,多得数不清;打猎时亲手抓到飞雁,野雁自己掉落到地上,都称之为上天的恩赐。他们会通过祭祀祷告来向别人夸耀这些事。
宋朝的大臣们,用意或许是想借助封禅等活动,让敌人听到后有所触动,从而暗中消除他们对宋朝的觊觎之心。
这种说法很可能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些活动没能吓住敌人。反而因为这些事大规模兴修土木工程,广泛举办斋醮等宗教仪式,财政上的耗费,变得一天比一天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