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内容

册封刘娥:宋真宗朝的真实宫斗(刘娥辅佐宋真宗处理朝政)

booxun1个月前 (08-04)知识百科5

刘娥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的第二个皇后,她被册封为皇后的过程,可谓艰难备至。

宋真宗赵恒早在被册封为太子之前,就有正妻潘氏,但她在宋真宗登基前就病逝了。宋真宗又迎娶郭氏,她后来理所当然成为了皇后。

或许可以八卦一下赵恒先后两任正妻的籍贯,潘氏是河北大名人,郭氏是山西太原人,均非“蜀妇人”。赵恒喜欢“蜀妇人”,“倡妇”出身的已婚妇女刘娥,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进献给了他。但是她很快被逐出了襄宫【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恒改封襄王】。

郭氏在刘娥被逐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史书上并无记载。有一些关于郭氏不寻常境遇的草蛇灰线,似乎能提供某种答案。

在赵恒被立为太子后,郭氏照例要被册封为太子妃,但她却仅得了一个“秦国夫人”的名号。《续资治通鉴长编》对郭氏未曾“正妃号”的解释是:宋真宗当皇太子的时候,遇事“谦让”。是赵恒太子“谦让”,导致郭氏未被“正妃号”。

等到宋真宗登基后,更怪异的事情发生了。赵恒是在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癸巳(公历5月8日),于宋太祖灵柩前即位的。到了五月丁亥(7月1日),立郭氏为皇后。

登基54天之后,才立皇后。这正常不正常?史书上并没有讨论这个事情。

立后要在登基后多少天进行?因相关礼制佚失,我并没有查到。翻检《宋史》,除宋真宗外,北宋有正妻的皇子(或皇弟)继承皇位者,还有4位:宋英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钦宗。他们立后的时间如下:

宋英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四月壬申(5月1日)即位,四月庚子(5月29日)就立高滔滔为皇后,28天。

宋神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丁巳(1月25日)即位,二月乙酉(2月22日)即立向氏为皇后,28天。

宋徽宗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己卯(2月23日)即位,二月丁未(3月22日)立王氏为皇后,这一年闰二月,28天。

宋钦宗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1125年1月19日)即位,十二月癸亥(1月21日)立朱氏为皇后,2天。

宋钦宗是因为金军入犯,仓促继位,其立后时间应属特例。从宋英宗、宋神宗、宋徽宗三者可以看出,立后时间在登基后28天,应属惯例。

但郭氏确实是在赵恒继位后很长时间才被立后。按说郭氏是宋真宗正妻,且育有皇子,没有理由不立其为皇后。合理的解释是,这背后有着激烈的博弈。

刘娥能否再次入宫,应是这个博弈的一部分。

按照司马光的记载,宋真宗的乳母在驱逐刘娥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宋真宗要迎请刘娥回宫,还要征求乳母同意。但乳母再霸道,能霸道到让皇帝在宠妃的问题上向她请示?比较合理的推断是,她代表的是郭皇后。

李太后崩逝前的抢救行动

宋真宗即位后,首先面对的制衡不是来自宰臣,而是后宫。他想要重召刘娥入宫,最大的障碍除了白手套乳母背后的郭皇后,可能还包括宋太宗的明德皇后李氏——此时已是李太后。

在宋真宗登基前,李太后曾试图让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成为皇帝接班人。这场“政变”以失败告终。宋真宗是弱主,那些参与政变的人,他大多也只能贬谪了事,甚至连削去官籍都做不到(胡旦除外):宣政使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参知政事李昌龄为忠武行军司马;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为使相、赴陈州本镇;胡旦除名、流浔州。

而李太后、郭皇后这些人,明显更难办得多。从各种记载看,宋真宗登基后一直各种讨好李太后,包括为她新建了万安宫,尊其为太后的时间也一点没有延误。

将李皇后尊为李太后,是在宋真宗登基两天之后。这也值得做一考证。我们比对一下其他北宋皇帝尊太后的情况:

据《宋史·本纪一》,建隆元年二月乙亥(公元960年3月5日),赵匡胤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此时距他改元称帝(公元960年2月4日),正好30天(二月闰月)。但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帝国草创之初,未足为训。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不存在尊太后的问题。宋真宗崩后,遗制尊刘娥为皇太后,继位的宋仁宗没有尊太后的时间选择。

宋仁宗崩后,宋英宗于嘉祐八年四月壬申(公元1063年5月1日)继位,四月丙子(5月5日)即尊曹皇后为太后。

接下来的宋神宗,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公元1067年1月25日)即位,正月己未(1月27日)尊高皇后为太后。宋哲宗元丰八年三月戊戌(公元1085年4月1日)即位,三月庚子(4月3日)尊向皇后为太后。

由宋神宗、宋哲宗可知,正常情况下,北宋皇帝登基两天后,即尊太后。宋英宗比较特殊,即位4天后才尊太后,可能和他自己疯癫发作有关。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帝国礼制应已完备,尊太后时间应与神宗、哲宗朝同,登基后2天。

所以,虽然李太后主导了“政变”,但宋真宗却一点也没有延迟尊她为太后的时间。李太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说回刘娥。“二进宫”的刘娥虽然受宠,在接下来将近七年的时间内,却都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史书上记录刘娥第一次被册封,是在景德元年正月乙未(公元1004年2月3日),刘娥成为“美人”。

按宋制广义的“内命妇”序列,排在首位的是正一品的四妃,然后是正二品的九嫔(后增加至十七嫔),在嫔之后是: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贵人,无视品。

在贵人之后,受封的宫女尚有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等级别,与“外命妇”封号多有重合之处。

皇后地位尊贵,并不在“内命妇”序列。

值得注意的是,刘娥的册封时间点,选择在李太后病逝前两个月。这应非偶然。

《续资治通鉴长编》称,李太后疾病未愈,宋真宗多次下诏,以重赏寻求民间名医,还亲调药饵服侍太后,面对近臣时,忧形于色,甚至言必流涕。

宋真宗有多孝顺,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这里额外透露出来的有用信息,是李太后病了很久。

所以,刘娥受册封时,李太后大抵已病重。这是一次抢救式行动,如不赶时间完成,就可能被李太后崩后的服丧期所耽搁。而此时,因皇子赵玄祐病逝,郭皇后的地位也应受到了影响。

另外,刘娥从普通宫女直接晋升为美人,这跨度是不是太大?

我们比较一下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他晋升宫女臧氏的路径是:先为御侍,再升县君,然后美人,最后贵妃。在宋真宗之后,宋徽宗对乔氏的册封也经历差不多的程序:御侍-郡君-美人-贵妃。所以学者邵育欣认为,宫人从御侍到才人或美人,会经历获封郡君或县君这样一个过渡阶段,而且近乎程式化。由臧氏、乔氏案例也可进一步推知,北宋内廷已经形成了从御侍中选拔妃嫔的惯例。

从普通宫女晋封美人,不合正常程序,这说明宋真宗此时已没有太大的册封阻力。

《宋史》上还记载了一次宋真宗对刘娥的未遂册封。具体时间不详,只说他遣使持手诏给宰相李沆,欲册封刘娥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把宋真宗的手诏在蜡烛上点燃了,在随后的奏书上说:“臣沆以为不可。”宋真宗想要册封刘娥为贵妃的念头就打消了。

要知道,在北宋皇帝的妻妾体系中,贵妃位列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虽说皇帝妃嫔的晋升并非严格按照进阶等级,越级册封是常态,但贵妃经常性空置,想要把刘娥由普通宫女直接晋为贵妃,还是太过跨越,几无可能。所以,它应发生在刘娥被晋为美人之后,李沆薨逝(景德元年七月)之前。这中间仅有半年时间。进入景德元年,宋真宗的实力大增,其中的一个体现即是想在半年内把刘娥由美人晋为贵妃。当然,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李沆资历很老,在宋太宗朝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宋真宗被立为太子后,他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是宋真宗的老师,后来成了宰相。李沆“引烛焚诏”的公案,除了说明宰臣对宋真宗有一定制衡力外,亦透露出刘娥的“倡妇”出身实在有悖妃嫔要求,所以李沆才敢于直接“引烛焚诏”。

一直到五年之后,刘娥才由美人升为修仪。这期间的阻力,主要都来自外朝的宰臣。

夺子助力皇后梦

让刘娥最终成为皇后的关键一着是,她“生”出了皇子赵受益——即后来的宋仁宗。

而赵受益真正的亲生母亲,其实是刘娥的一个小小侍女。在宫禁这个恋童者的乐园里,她也是一个年龄上的异数,首次受宠时已二十三虚岁。

赵受益被刘娥据为己有,而他的生母李宸妃(李氏史料无名,死前才被当时已是太后的刘娥封为宸妃,为叙述方便,称其为宸妃),则对夺子行为不敢有任何异议,表现得仍然如同一个侍女。这中间或许有她“庄重寡言”的个性原因,但应亦和刘娥的长期压制分不开。

至于后宫其他人,则竟然连传闲话都不敢,以至于在赵受益登基后11年间,竟无一人向他泄密以邀宠,这是他人格与统治力的一个表现。他的懦弱与刘娥的强势,后宫诸人都看在眼里。其实并不只是后宫,外朝的辅臣们,以及皇族宗室,也对此装聋作哑,无一人对仁宗提及此中真相。

另外《宋史》没有提及但又非常重要的信息是,宋真宗对刘娥夺子的行为至少是默许的。

大中祥符三年,赵受益诞生,他是祥瑞下的蛋。但回顾大中祥符三年,发生在皇宫内最重要的事件却不是这个,而是皇子不动声色归属于刘娥了。这是刘娥一次带有根本性的胜利,有了赵受益这个加分项,她的皇后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赵受益的降生,改变了李宸妃的命运。但相较于对皇室的贡献,她所获得的提升还远远不够。

接下来的册封偏向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李宸妃生子后,被封为崇阳县君。上文提到,县君是“内命妇”中靠后的等级,上面尚有郡君、郡夫人、国夫人等,然后才是贵人、才人、美人……

只给李宸妃一个崇阳县君是不是太低了些?

以宋真宗的父亲宋太宗为例。宋太宗有很多子女,生母是谁已不可考,目前可知至少三个嫔御生产后的册封情况:臧氏981年生太宗第七子赵元偁,983年被封县君;王氏985年生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后,被封金城郡君;方氏988年生太宗第八女万寿长公主后,被封新安郡君。

在宋真宗之后,可统计的宋仁宗9个嫔御中(这9个嫔御是:张贵妃、苗贵妃、董贵妃、俞德妃、冯贤妃、张贤妃、周充嫒、杨美人、朱才人),生有子嗣后册封起步为郡君,册封为才人(如俞氏)、美人(如苗氏)亦并不稀奇。

仅宋太宗臧氏是个特例,被封为较低的县君,且时间上间隔了两年,应有特殊原因。

李宸妃生育的重要性,明显超出上述诸人,因为赵受益是唯一皇子,所以她仅被封为县君,就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无法把赵受益的诞生归于李宸妃名下,提升了册封的困难。但这显然不是根本原因,因为此时宋真宗已登基13年,权力早已稳固,而此前不仅刘娥,包括杨淑妃亦并未生育却屡获册封至婕妤。册封一个小小的郡君,对宋真宗哪有什么难度。

另外一个怪异的现象是,宋真宗有了皇子赵受益,对外亦宣称是刘娥所生,但刘娥却未立即获得册封。

一直到整整两年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农历五月,刘娥才被册封为德妃。在时间间隔上,与宋太宗的臧氏类似。这似乎意味着,在宣称刘娥生了皇子之后,宋真宗仍需顾虑宰臣们对她获得过高册封的抵制情绪。

而刘娥成为刘德妃之际,距离郭皇后崩,已有五年时间。宋真宗用了五年时间,也终不能一蹴而就立刘娥为皇后,仍需以德妃为跳板。

八十余年后,宋哲宗因贤妃刘氏生下皇子,想立其为皇后。宰相曾布迎合道:“陛下若以长子的原因而册命,则依春秋之义,母以子贵。何况这里还有祖宗旧例,章献皇后(刘娥)把仁宗当作自己生的儿子,也因此成为了皇后。”这里提到刘娥是比较奇怪的,曾布有点用力过猛,他可能想说刘娥抱养别人儿子都成了皇后,刘贤妃亲自生子,肯定更没问题。

话题既然转到刘娥,宋哲宗就说:“章献(刘娥)乃是假托,真庙以此故册立,仁宗亦不自知。”曾布于是接着说:“章献仙逝后,仁宗年二十四,尚不知他的生母。今日则不同,如果立刘贤妃为皇后,于义理典故,更是皆无不可。但立后直接由皇帝下诏,还是出自两宫(指向皇太后和哲宗的生母朱皇太妃),或付外施行,皆须素议。以臣观之,不如禀报两宫,降手诏以告中外,在义理上比较说得过去。”宋哲宗说:“卿说得很对。”又说:“真宗当日没有母后可禀报。”曾布说:“的确,臣亦曾再三思之,觉得(既然母后在世)还是非禀报两宫不可。”宋哲宗说:“极是。”(曾布《曾公遗录》第12章。)

从以上对话可知,在北宋君臣的认知中,刘娥就是因为把宋仁宗移为己子,才得以册封为皇后的;太后在立皇后问题上,亦有话事权,而李太后因在1004年即已离世,这层障碍早已不复存在。

可与刘娥比较的是,赵受益(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则要等刘娥当皇后四年之后,1016年,很可能因又生一个女儿的缘故(早夭),而被册封为才人。仅为正五品的才人,尚非尊贵的“房(院)”——据曾布《曾公遗录》第20章:“宫中呼嫔御、郡君、才人以上为房(院)”。

李宸妃最终的命运是,在刘娥崩逝前不久晋为宸妃,而后离奇死亡。

沈才人功败垂成

最初的反对者——宰相李沆早在1004年就已病逝,继任的多届宰相如向敏中、寇准、王旦均不赞成立刘娥为后,他们的理由是刘娥“出于侧微”,不可做皇后。

在刘娥被立为德妃之后,宋真宗仍坚持想立刘娥为后。此时,宰相王旦持消极抵抗态度,参知政事(副宰相)兼刑部侍郎赵安仁、翰林学士杨亿、知制诰李迪等人,则坚决反对。李迪多次上疏,称刘娥“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赵安仁甚至还提出了另外的人选:已故宰相沈义伦的孙女沈氏。

当时沈氏亦在宋真宗后宫,1009年已被封为才人。《宋会要辑稿·后妃三》称,郭皇后崩后,长秋虚位,宋真宗曾想立沈才人为皇后,但因“有从中沮之者,不果”。

这个从中阻挠的人是谁,并没有留下记载。从道理上来讲,来自外廷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大臣中没有谁比向敏中、寇准、王旦、赵安仁、杨亿、李迪这些人更有影响宋真宗的实力。所以更大概率来自内朝。另外,从此案最终的利益归属角度看,明显刘娥是最大的获益人,并且她也有能力左右宋真宗。所以如无意外,这个“从中沮之者”就是刘娥。

有记录的是,当时与刘娥结成同盟的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向宋真宗暗示,故相沈伦曾对赵安仁有知遇之恩,赵安仁常念旧德,欲以报之。言下之意,赵安仁荐沈才人为皇后,有自己的利害关系。宋真宗因此在刘娥被册封为德妃四个月后,将赵安仁由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罢为兵部尚书。

接下来,现任宰相王旦以休病假的方式远离了风暴眼,而朝廷中枢聚拢了王钦若、丁谓等被刘娥笼络的人……

王旦后来应该是妥协了,主动率中书门下奏言立刘娥为后。所以宋真宗在《答群臣乞立后诏》中说:“卿等位列秉枢,义深同体。旅陈封奏,敷述旧闻。”又在《立德妃刘氏为皇后制(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丁亥)》中称:“德妃刘氏,毓粹高门,钟英甲族。载挺闲和之质,茂昭婉嫕之风……长秋虚位,宰府上言。援据古今,契予褒择。於戏!《诗》有思齐之咏,《易》垂厚载之文。福祉攸滋,邦家所赖。肃膺典册,其懋戒哉!可立为皇后,择日备礼册命。”

这里所谓的“旅陈封奏”“宰府上言”,指的就是王旦等人乞立皇后。立后必须有宰相的奏请,这个程序缺失就会很难看。

一直到刘娥被立皇后时,出身仍是绕不过的障碍,以至于宋真宗命宰相丁谓谕旨让翰林学士杨亿草拟封后诏书时,杨亿要求提供刘娥祖上三代的真实资料才肯写。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丁谓说:“勉力为此,不忧不富贵。”杨亿答:“如此富贵亦不愿。”宋真宗不得不改命其他学士草制。

而刘娥的出身,也被粉饰为“毓粹高门,钟英甲族”。

到最后,官方正史宣称,刘娥一直在谦让,久拒立后而未果:郭皇后崩后,中宫虚位,宋真宗即欲立刘娥为后,刘娥坚决不接受。就这样过了许久,等到宋真宗终于要降诏立后时,宰相王旦忽以病告假,刘娥担心王旦内心有什么想法,再度固辞。于是,中书门下宰臣不得不请求皇帝“早正母仪”,刘娥才终于当了皇后。(此据《宋真宗实录》,已佚。转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九。)

无论后世学者如何宣称宋朝“君臣共治”,事实是,只要君主执意要做一件事,宰臣们是拦不住的。

就这样,在获册封德妃七个月之后,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丁亥(公元1013年2月7日),刘娥成为了“女君”。

如司马光在《后妃封赠札子》中所言:

“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内,无与等夷。妃品秩虽贵,而皇后犹为女君。”

o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韩福东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谁何”是什么意思

《过秦论》中有“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一句。一般把“谁何”翻译做“是谁?”有盘问的意思,似乎也说得过去。近日翻阅《古经今注》,解释《复》之六五:敦复,无悔。引用《说文解字》解释道:“敦,怒也,诋也,一...

花柳青春人别离。词牌长相思的由来与格律及十首经典作品

一、词牌由来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唐教坊曲名。调名出自《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

史上最精彩的6首《浪淘沙》词,辛弃疾佳作第三,前两名水平更高

《浪淘沙》这个词牌比较常见,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精品词作,那最经典的6首《浪淘沙》都是哪些?如何排名?本文即将揭晓谜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精彩好词。第6名 北宋晏几道的《浪淘沙 小绿间长红》小绿间长红,露蕊...

穿越千年!看看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今天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九九”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而秋天也是一年非常好的时令在古代重阳这一天人们都要家人团聚、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玩菊花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来欣赏古人诗词里的重阳...

李荣浩新歌4秒!史上最短华语流行歌《贝贝》令全场惊艳

李荣浩新歌只有4秒!这究竟是什么情况?近日,李荣浩新专辑发布,最后一首歌《贝贝》竟然只有4秒,整首歌只唱了一句“贝贝”。网友纷纷晒出听后感表示:“我以为自己断网了,断了WiFi用数据,看着已经加载好了...

我们的节日·中秋 | 那些关于中秋的诗词

中秋明月满人间天涯共此时今日让我们在最美的中秋诗词里寄一份情思送一份关怀道一声祝福愿人间相聚,月圆人更圆END来源:新天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