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操俘虏后,她们的下场如何?刘备一生羞于提起
刘备的两个女儿:已经被他亲手遗忘的人
你说刘备仁义?小时候我也这样信过。可有些事一想,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你看他一路讲义气劫富济贫,救百姓于水火,可真到了割舍亲骨肉的关头,这位“昭烈皇帝”却不见得有多仁慈。到底是英雄,也是个父亲——但“父亲”这顶帽子,他是否真的戴稳,史书里却吱声很少。今天咱们聊聊刘备那两个几乎没人提的女儿,她们的命,究竟算谁的?
都说历史像风,吹得人东倒西歪,也不管你是谁家的儿女。刘备自己,是织席贩履做起,吃过不少苦,失过几次家,流过几滩血。可漂泊半生,总得留点亲情吧?家里人是累赘吗?最怕的就是真忙了,谁都能舍,只有“自己”要紧。
回头看看,长坂坡那场大撤退,是个分水岭。那年,曹操亲率大军,追得刘备像只落汤鸡。往哪跑都不见路,身后是翻滚的人流、吵嚷的哭声,鞋都跑掉了,才是真刀真枪的亡命。百姓们见刘备想逃,非要跟着,一路拖家带口,硬生成了十万大迁徙。狠点的将领也许早抛弃这些老弱妇孺,可刘备就是不能下这个决。人都这样,名声一旦出了头,比命还难割。
可好心成大事吗?那十万百姓,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拖累。他兵少将疲,本可以跑得快些,可怕别人说他无仁义,刘备还是咬牙往前拖着众人。军队东倒西歪,正赶上曹操带兵猛扑过来,一下子乱了套。刘备自顾难保,家眷、孩儿们、侍女……全撒在乱军当中。
话说回来,谁都知道三国里,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是一段了不得的佳话。他左冲右突,冒死找到糜夫人和还在襁褓里的刘禅。可这热血传奇下面,有谁记得,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落入了曹军手里?
哭着喊爹的千金,被曹兵夺了去,连名字都没留下。历史太薄情,连刘备两个女儿的名字都消失了。你琢磨一下,当时那兵荒马乱,她们能做什么?大约只能拉着丫鬟哭,失望又无助。后来她们下场如何,史书根本懒得多写一笔。有人猜是被赏给了曹家将领,有人说进了曹操的后宫铜雀台。这是故事的灰色地带,没人愿碰它。
其实,要说赵云当时见死不救,也怪不上。一个单枪匹马的大将,救得了小婴儿,哪里拖得动两个正值妙龄的公主?刘禅能揣在怀里,女孩儿们可没那么体面地带着跑。更别说,如果动静太大,被曹操堵住,那刘备的根也就全断了。赵云总得权衡——救主是功,救小姐,是胆?
不过,也许是我们后人的苛刻。毕竟刘备当时,自己亲娘都管不住,何况十万条人命和一窝子儿女?人总在极端时侯露骨,正是这点自私,才把“仁义”摆上了案头。
可等到风头过去,刘备熬成了蜀汉的主,满朝上下,提及往昔,总有人欲言又止。这俩女儿的事,他在公开场合从不提,甚至连哀悼都嫌碍眼。有人说刘备丢了女儿,是怕别人笑他不能护家。也有人猜,其实刘备是在抢生存的机会,把女儿故意“忘记”在了自己的记忆角落。人哪,最怕的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骗自己。
这种心思,冥冥里好像跟老祖宗刘邦有点像。当年彭城大败,刘邦三番五次把家人从车上推下去,以便逃命,结果却成了“六亲不认”最著名的祖师爷。有其祖必有其孙,刘备对亲人的决绝,像极了当时打天下的狠角色。
其实,天下太平时谁还会管?一个女儿的命,真顶不起什么朝代的基业。等权势稳了,仿佛那些消失的人都不曾来过。至于女儿们的下场,无非是从“公主”变成了“俘虏”,由人上人沦为棋盘上小卒。曹家后宫那么大,她们能不能活下去,是不是生不如死,谁都没心思追究。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又要说——咱们不能太苛责老刘,毕竟身处乱世,顾全大局才对得起未来。可是做父亲的,一生“仁义”的名声,如果糊涂到连两个女儿都无处安放,恐怕夜里真良心会痛。你说百姓是子,亲生儿女就不算了吗?
三国纷乱,英雄众多,多少人刀口舔血,却只有老刘备这个“昭烈皇帝”做得一半光明一半阴暗。他成了蜀汉的开国之主,史书给他下了狠厚的一笔:仁德无双。但历史的黑洞里,女儿们的哭声一早就没了回音。
那两个生于乱世、死于乱世的小女孩,最后值几个字?也许只有尝过被忘却的滋味,才能体会沦为棋子的寂寞。历史,真是只认赢家,不管你曾经多会哭会笑,终究说不上一句公道话。
回头想想,我们今天还争什么?有的人,赢了天下,却输了家人。你说刘备这辈子,究竟算赢还是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