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骗走曹操的五万精兵,曹操大喊八个字,如今成为网友的口头禅
有人说三国,是一场顶级的智谋博弈。可要追溯那些令人琢磨不透的时刻,实在说不太清哪里是剧本,哪里又是命运。曹操迎汉献帝到了许都,表面是拥汉勤王,实际上,比起董卓也没什么两样,甚至更胜一筹,除了没有进宫,也就“托孤”,玩皇帝于手心。换了别人可能还挺紧张,曹操却乐得自在,手指一挥,天下只是棋局。
一纸衣带诏,铸成风雨欲来。汉献帝咬破手指,鲜血渗进绵密布料,衣角上写下杀曹的密令,字迹歪歪斜斜。有人传诏,有人响应,国舅董承找忠臣,刘备听了,二话不说给自己名字留了个位置。签字可容易,倒不是每个人签了都敢真干。刘备还是心虚,怕东窗事发,总想远走高飞,是不是有点“骑虎难下”了呢?
看看外面的天,袁术那边也有点慌。好像什么机会都没有了,拉着自己的金镶玉玺,东奔西走打算投奔他的大哥袁绍。袁绍刚好正得意,灭了公孙瓒,占了青、幽、冀、并,干戈与鲜血为他打出一片疆土。若袁术这次把玉玺真塞到袁绍手里,嘿,可能三国历史直接变调,谁知道会翻出什么浪花?
曹操、刘备都察觉到苗头不对。如果袁绍手中既有天命象征的玉玺,又兵强马壮,那别人不用混了。有野心就明白,天意人心,都能用来要挟世人。刘备倒是主动请命出击,愿意亲自带兵去截袁术,夺回玺印。
曹操心中自认为看人很准,对刘备的主动感觉新奇,稍作考虑就点了头。他给了刘备五万兵马,还挑了朱灵、路昭两员干将随队。说起来,刘备当时真是急不可耐,催粮催马都来不及,有些仓促上阵。部队刚起行不久,曹操的手下谋士郭嘉、程昱到场,劝谏的语气不容辩驳。
程昱主张激进,觉得刘备如果掌兵在外,等同放虎归山。杀掉,一了百了。不必留后患,曹操没敢。总归顾及脸皮,不想让天下耻笑自己滥杀忠义之士。郭嘉,郭嘉则和缓些,觉得刘备可惜,舍不得。不过让刘备带兵离开许都,也会种下大祸。
但是,还是让刘备走了。历史这一笔,有点像蓄意留白。刘备终究拿到五万兵,走得极急,装都不再装。到前方,刘备及时拦下袁术渡江,这一场仗过程没新三国那么夸张,倒也利索。玉玺到手,刘备表面风平浪静,却没将部队带回许都。朱灵、路昭奉玉玺回报曹操,刘备自己走向了徐州。
说是替曹操守徐州,实则自己盘踞而居。守将车胄哪里是刘备对手?很快被结果。不仅如此,刘备把军队扎根徐州,曹操的五万精兵,成了别人家的家当。这下,许都消息一传来,曹操震怒,脱口就是“绝对不可能”。其实所谓“八万大军,就算是馒头都要啃半个月”,这几句话多为后人添加,历史记载里并没有原文流传。
他嘴里说不行,内心其实明白,全靠寄托于侥幸心理。事实到底打了他的脸。徐州没了,部队没了,刘备几乎就此独立,随时有可能翻脸讨伐,汉室复兴这种话虽说的人多,实操的不是一个套路。乱世没什么天命,每个人都在造自己的命。
但有趣的是,人们反倒记得曹操喊“绝对不可能”那句。很多人来回看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愣是没找到这话,老版电视剧里也没。倒是“新三国”电视剧,把这句口头禅树了起来。许多网络表情包、段子,从屏幕拿到了现实,这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成了无法完成任务的象征。类似的语录,各有出处。
像潘凤“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邢道荣“说出吾名,吓汝一跳”,都不在演义正史,而成了新梗。这类新编剧本本意娱乐,结果成就了新一代的集体记忆。看多了,大家反倒觉得这些台词有点好笑,记忆里却更牢。
这里确实带来点讽刺:新三国剧减少了像贾诩、典韦、太史慈这些角色戏份,填进了许多新编人物,甚至冒出刘三刀这样的操作。合情合理吗,很说不上。可观众还是买单,台词烂熟于心。你琢磨琢磨,当下互联网,“绝对不可能”仿佛成了打不得的补丁,你发不发?!
哪怕这话,正史里根本查不到出处,网络又有谁在乎。“不可思议”比“真实可信”更容易传播。也许,三国故事本来就该混杂真假,现实和舞台,被观众解构出新意义。角色台词已经改变了命运走向,本就是戏中之戏,谁又能细究呢。
五万军队的下场,有点像许多公司开会的会议纪要,台上台下一字不漏,等真的动手了,都是各扫门前雪。程昱的主张或许对,也或许错。庭议之后留人带兵,委实有点违心——可谁又能想到刘备操作这么利索?有时候,天意和人性,是两股对冲的力。郭嘉的忧虑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只是,曹操根本没打算听。
再说回玉玺,从汉献帝手上流转到袁术,再差点转给袁绍,历史密码藏在一颗印章里。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最后却变成泥金出来凑热闹的桥段。戏里戏外,头脑中浮现的不是史实,而是那些意外中的必然,不经意间成了“倚天屠龙”的新版本。
为什么后人乐此不疲?也许,观众需要这些台词来给现实找出口。有时候看三国历史和看二次元表情包,本质都在于找认同,只是方式不同罢了。经典和梗,隔着几百年成为同根生的两个对照体。
其实曹操那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讲的不是能力,而是偏见;不是愚蠢,而是每个人在面对未知时的本能迟疑。站在现在看,它边成了笑柄,边成了现实案例。但如果细思,无关乎耻辱,恰恰成了时代的注脚。
谁能说,三国就一定合逻辑,全如历史书写?哪怕新三国剧改得再离谱,观众还是被骗了笑,骗了真情。现实故事越离谱,观众越乐意记住。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可能”的自己。这么想,也许就有点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沉迷这些段子和台词。
结尾呢,这些事儿,跑来跑去,最后全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你觉得三国是什么样子,其实真的不重要了,网络梗成了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