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征汝南:曹洪李典斩将擒敌,典韦不甘落后,结果遇上一生劲敌
黄沙满地,秋风摧草。建安元年的汝南天光隐约混沌,曹操渡河南下,盯死了这块难啃的骨头。没人会多说他的志向,倒是当时的气氛让人莫名压抑。黄巾军残余盘踞不去,汝南太守刘辩坐在府里对着宴席,外头的民夫粮草几时也未曾关心。他倒过得逍遥,百姓愁红了眼,却没人愿多谈,这局面真的巧妙,真难说他们谁才是“乱世之人”。
在煮酒论英雄以前,曹操手下这批汉子就开始玩命了。曹洪被曹操点了名,拎着大刀赶往黄巾营寨,跟何曼斗智又斗力。何曼被拉下马那会,曹洪笑得有点猖狂,他的拖刀计玩得不算高妙,倒是何曼死得透彻,一点没反抗。士兵们看主将挂了全散,曹洪一刀下去,割断的其实是对方的士气。有人说这叫兵不血刃,其实血流得不少,但谁会记得细节?
李典那边就安静太多。他做事总是慢条斯理,不愿出头,看似胆小,其实精明。先是派斥候探查,后又四面围堵,把黄劭逮了。那个夜里李典喝了两盅温酒,说自己没啥本事,黄劭心里那股“窝火”却一直没消。他不明白曹操为何总喜欢给部下机会,这种温吞吞的进攻能有什么结果?但事实摆在那儿,谁也说不准。
曹操看到这二将立功后,心态有点不耐烦。他手边的典韦,最有野心,也最直白。“不能闷着做贴身护卫,得让主公见我的本事!”典韦腰里憋着火,他受不了别人抢了风头。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来回琢磨着,“到底得斩多少首级,才能让曹操对我刮目相看?”马蹄声渐渐远去,典韦心跳跟着加快。
那天追击黄巾败兵的时候,他早已不管队伍松散,只顾自己闯出去。树林外冒出了几股烟气,他寻声找去,发现有人早已占了先机。不是自己人,也不是黄巾军,那家伙身材魁伟,一刀一个,十几个喽啰一会儿就死光了。这场面典韦瞧着心头一紧,暗自嘀咕:这就叫高手。可他寻思,要是错过了,这机会以后更难找?
等到壮汉转身和他对视,空气差点凝固。谁先开口?典韦抢了个先,“你咋在这儿和黄巾混战?”粗声一句,带着几分质问。对面不慌不忙回过一句,“陈宫麾下许褚,跟黄巾没关系,追敌路过罢了。你曹军倒也不弱,愿打否?”没想到典韦一听许褚名号,心跳反倒慢了下来。他忘了自己也曾经害怕战死,总觉得有机会和同道中人比划一番,再难也值当。
两人也没有多客气。双戟对上长刀,招招都是玩命,林子外头几只乌鸦飞过,没谁理会。身后的兵卒都仗刀在手,没人敢插手,全盯着两人。三十回合下来,谁也没压住谁,典韦额角汗水砸下来,许褚刀刃落叶翻飞,偶尔还互相咧嘴一笑。这到底算敌还是友?没人肯说,场面气氛紧绷但又莫名带点欣赏。这么一句话插进去,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恰巧就是这样,体面里带点粗糙,谁会追究?
战斗僵住了。苏醒过来的不是两人,是远处的马蹄声。曹操、大军以及数百亲兵将两人包了个严,刚才的那点“私情”立即被大势吞没。曹操盯着许褚许久没说话,倒让典韦先解释清楚。许褚开始显得傲慢,但人多势众换谁都难自如,他掂掂自己胜算,也没打算拼命。丢下一句“下次再战!”随手一挥,居然一骑冲开合围跑了,这一幕谁能想到?
这会儿,曹操问典韦:“怎么样?”典韦顿了下,鬼使神差地夸了对方,“那人能跟我缠斗多时,厉害!”他其实心里挺生气,明明没赢,还要承认许褚厉害,脸面往哪里搁?可有点不对劲,如果让他再选一次,也许会更舍不得放人。这样前后矛盾的情绪,曹操没察觉。旁人未必能懂,有人就是佩服仇敌,哪怕下次真把他砍了,也要心底留一个空白。
许褚单骑逃生,结果刚跑出没多远,陈宫派人周密接应。遇上老熟人高顺,两个大块头围在一起嘀嘀咕咕,都忧心曹军围追堵截。那阵子高顺在吕布帐下过得不算舒服,刚刚才发了火,不想多聊。许褚无奈,说实话,“曹操追得紧,咱们再不走就撤不了了。”高顺点头,分兵安排退路,感觉局势比表面要险。
曹操这边也不是吃素的。荀彧立在一边,看出了对方的动向,提议分兵包夹。曹操本是个胆大的人,偏偏这会警觉起来,怕中了埋伏没采纳方案。下令全军列阵死守,不许进攻。气氛就这样僵在那儿,没人动,谁也猜不透谁。想想看,如果曹操真冒进,也许结果就不一样?
高顺和许褚这边见进攻不利,临时决定硬闯。双方人马一撞,陷入混战。“曹军太多,看起来是要杀绝。”许褚本能地觉得,这一仗谁倒霉谁倒霉,关键时还有命才是真的。没想到吕布亲率大军来的太快,杀散曹军包围。曹操收兵,退路却被堵住,士兵拉着典韦,喊着要死守后队。典韦却自告奋勇断后,他不是没杀气,而是下意识要证明自己比谁都勇。曹操点头,淡淡说了一句,“别玩命,能跑就跑。”真是废话,留断后将难道会留心?偏偏典韦愣是真的听了。
他和吕布对撞,挥着双戟,吕布的方天画戟居然压不倒他。许褚在后头看得津津有味,那一刻有点奇怪,他本该骂典韦疯,可看着那背影居然有点可怜?大概是心里笃定,“等有一天换主子,指不定还得一起厮杀!”这想法要是现成地说出来,只怕没人信。
这场面,无论细节怎么写,总有人不服气。典韦手快,吕布力猛,谁输了怎么算?最后许褚跳出来,偏要救典韦一命,这理由其实牵强,他随口就道:“能拼命护主,这人算条汉子。”等到许褚砍掉吕布一击,赶典韦走,后来的人都说义气,其实这不过当时情绪使然,明天见面说不定还动手。
有人评价,这才是斗将的气度。其实也未必,谁走到最后一步,都未必能顶得起“侠义”的帽子。有时只是走投无路,偏要死撑。战事一结束,所有人和气氛又都松快下来,该吃肉吃肉,该分酒分酒。可没人会认真记得,你救了谁,谁救了你。这世道,哪有时间细想?
时间一拉长,曹操声势起了变化。吕布内斗不断,陈宫意见越来越多,谁都不服谁。许褚观望,觉得心慌,他忠于吕布但又腻味势头不对。身边的人早有了旁门心思,许褚和高顺两人,一人信命,一人信机遇。许褚在混战中受伤过,也差点死掉几回,只是不太服气。他要是三天两头就想着命运,也别干这行了。吕布和陈宫翻脸,谁都没落着好,有人趁机投奔曹操,也有人为了一顿饭格外卖力。
等到李封跑来找许褚,说曹操宽待降将,赏赐多得数不过来,这话他其实不信。李封反复劝,反正“当初你放了典韦,如今人家主公记得,没亏待你”。许褚初听无动于衷,三天后却心里莫名有点松动。那年冬天,曹操暗中派人约定日期,许褚带着最听话那帮兵转而投奔。过程没多少波澜,他倒是一直紧张。接头的人很谨慎,许褚开口便道,“愿随大哥,听号令!”曹操没批评旧事,反而笑眯眯说了一句“虎痴来了”,许褚当场愣住。有点不知所措,他既想归顺,又觉得事情太顺。
日子久了才明白,有人愿煮酒,有人甘守忠。许褚成了曹操的大将,参与汝南、下邳、徐州等战事,没人再怀疑他的能力。吕布丢了许褚,心里别扭,外带不服,但他最多也就叹口气罢了。许褚和典韦渐渐成了一个饭桌上的人,说起往日交手,各自语焉不详,时不时还开点玩笑,可真正的较量其实早在刀戟落下那一刻结束了。
曹操帐下能人多,许褚仅是其一,但汝南之战那股气氛,至今都有人说,不是敌死我活,而是你争我抢,友好到带点愤慨。有人情感,又带着点过分的防备。乱世之秋,谁也不是绝对的大英雄,有错有对,谁也说不清。
这历史,细节真真假假。曹操能成霸业,靠的不止是兵书和谋略,也就靠着这些各怀心思、动刀就红眼的汉子们。有时该硬,有时软着来,看似矛盾,其实全是大实话。
最后谁是英雄,谁得天下,野马一样的命运,谁又敢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