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十八路诸侯说了6字,没想到1800年后成无数打工人的口头禅
十八路诸侯围讨董卓这幕,太直白不过了!一场联盟,各怀鬼胎,表面声势浩大,底下谁也不愿真拼命。董卓带着汉献帝一路往西,小百姓四下逃亡,长安门口堆满难民。可十八路诸侯的军队,大部分吗,就是扎营聊天,偶尔喊几句口号,谁也不愿第一个冲锋。这场面,你站在旁边看着多少有点像现在开项目大会,领导鼓吹大家齐心协力,可真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倒都是软绵绵地应一声。
实际上真动手的,孙坚第一个,曹操第二。剩下那些,谁不是只想着保家护院,摸流油的小算盘。会议桌上,诸侯们听着曹操慷慨激昂地痛斥董卓,热血吗,热是热,可一旦谈到合兵进攻,布置兵力,谁都慢下来步子。曹操怎么可能没看明白?换他自己也燃心火,憋着劲。
曹操的这句狠话就爆出来了——竖子不足与谋!一屋子泥塑木雕,这才是他真正想说。可谁在意这些?袁绍那点官威,只负责维持会场纪律,真正动刀子的,永远只有拼命的人。曹操痛骂完了,气归气,结果大家还是你推我让。某种意义讲,曹操当时像极了公司里面带头为目标努力的那个人,满肚子正义和雄心,却只有自己拼命,队友还在琢磨考勤打卡表。
这“竖子不足与谋”原本不是曹操的原创台词,追根溯源,早几年在《史记》鸿门宴里范增说过:竖子不足与谋。其实当时范增气急败坏,觉得项羽优柔寡断,放过了刘邦,迟早要后悔,老一辈对少年人的复杂感受一语道破。可这句话隔着几百年,到了曹操嘴里,从楚汉之争变成了三国乱世,还真没想到能火八百多年!
为什么呢?简单,有点像现在办公室里对同事无奈的悄悄吐槽。谁没遇到过磨洋工的伙伴?你苦哈哈写了提案,汇报上去被踩了,领导冷静地反问一句:你们组怎么就不能做点像样的?你想拍桌子吼出曹操那句老话:竖子不足与谋!只不过现代人说话更随性,说不定直接来一句,“真是没法合作!”其实内味差不多。
打工人才懂这种局。从早到晚跟一群不靠谱伙伴卷在一起,遇到事推三阻四,但老大还要装团结。曹操也没好到哪里去,干着汉献帝“打工人”的活,还得跟一票诸侯“同事”共事。他是真想干事么?至少表面上看,曹操当时是动真格的。这一层“谁都怕吃亏”的本性,穿越千年被人一嗅就懂。
而这场联盟会,气氛很尴尬,很压抑。曹操说话声音大,表情亮,但坐在下头的那些人,谁也不肯真表态。有人端起茶杯,有人低头磨刀,有人背过脸去看天,空气里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冷漠。你要说他们是不是怕董卓?当然怕!但更怕彼此被坑,毕竟让别人先出兵、自己在后边捡便宜才是上策。
曹操一下看穿了所有人的保守和虚伪,这种看破不说破的无力感,很难用别的什么词能形容。某种时候,普通人真有和历史英雄同病相怜的时候。谁不是想把计划说的再大一点,却发现队友根本跟不上节奏。曹操只能干吼一嗓子,空气里泛着久违的火药味。谁理他呢?袁绍最多打个圆场,刘备若有所思,其余诸侯只想着早点散会。
你要说十八路诸侯是乌合之众,不尽然,毕竟各家家底都不差。但再多的兵马,没有真正愿意拼命的心,那点义气只能停在嘴巴上。曹操彼时分明是少数派,一个人没法改变环境,也未必想明白背后的利益格局。还不是硬顶着压力死磕。其实,这样的团队合作,古今何其相似,只不过换了个场景罢了。
现代打工人混进大厂、外企,项目无数,PPT满天,谁不是事事协作?可一到关键结点,分歧立刻冒头——有人为升职,有人混日子,有人怕承担责任。最后砸锅的往往是那个最愿负责任的人。和两千年前曹操遭遇差不多。“竖子不足与谋”就成了现代打工人的心声,甚至有的职场表情包都用这句话配图,讽刺意味满满。
不过想想,也不能把这一切都归咎于队友不努力。联盟体系之下,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小利益。万一群起攻董卓,胜利的果实不知会落到谁头上,是该抢第一还是等别人去试试水?这种心态,本就千古难题。打工人何尝不是?参与的项目,谁领功,谁担责,谁先背锅,心知肚明。
从曹操的愤懑到范增的唏嘘,到现在的职场里,著名的“竖子不足与谋”仿佛一根看不见的线,穿过历史长廊,串起了每个环节的利益纠葛与人性矛盾。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有些话老在重复?大约是因为场景没什么改变,角色来来去去都差不多,只是换了个说法罢了。
有意思的是,当你真处在那样的场景里,也许不觉得这六个字多重要。可晚上回去复盘,越想越气,“要是周围全是像我这样拼命的人多好!”结果事实总是相反。很多人,隐藏自己的想法,选择和稀泥。谁都怕自己出头被当枪使,也怕承担团队最大风险。这种谨小慎微的心理,放在任何职场、联盟、帮派里,都是一样。
每代人、每个圈子,总会碰上合作时掉队的尴尬。曹操当年叫破嗓子,是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些。打工人今天嚷着无力带队,是信心一次次被消耗干净,碰上说一套做一套的同伴。被拖拽着前进太久,终有一刻忍不住爆粗口。“竖子不足与谋!”你别说,这真不算什么骂人话,就是实话而已。
我们今天用这句“口头禅”,有点调侃,有点无奈,再多的是嘲笑与泄愤。真轮到你自己,可能嘴上喊着关系好,心里却已经想好如何自保。两千年前曹操遇见的难题,今天一点不少。甚至有时觉得,越是大型项目,越难有人真的敢冲锋陷阵。那些主意多的“聪明人”,最终也只是各拿大头,互相盯着人下菜。
反倒是少数的“傻子”,咬紧牙关埋头干活,曹操是,孙坚算一个,现代职场偶尔也冒出那么些“拼命三郎”。大家说他们“急”,“鲁莽”,其实不过是懒得合群罢了。笨鸟先飞这话不准确,很多时候,是那些率先喊出“竖子不足与谋”的人才撑起局面。只不过,他们的正确,没人愿主动承认。
全天下人的心思,曹操那会儿就全猜到了。多说无益,干脆一句狠话丢出来——谁能懂就懂,谁不懂也懒得解释。何况,历史从来不是靠达成共识才前进,乱世硝烟的胡言乱语,有时候更接近现实。
所以有人说,这六个字800年后的流行,是偶然,也是必然。换了时代,立场一变,谁都是自己局里的曹操。我们需要点燃信念的人,也需要小心自保的人。有合作也必定有分歧,有信赖也难免有拖延。历史上最火的口头禅,不只是吐槽,更是几千年社会运作的一种无奈缩影。
也许吧,这六个字的魔力就在这点——说出口的时候,没人真打算解决现状。可不说,又不甘心被困局裹挟。无解也罢,说出来,却好受了些。